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2619|回复: 6

    甘肃泾川是阮姓暨越南阮姓起源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5 17: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阮礼军 于 2011-5-15 18:01 编辑

           2007年11月15日,我在赴静宁县考察途中,接到广东中山沙溪电视台记者赵荔的电话,她从网络上读了我的《水泉寺:泾州古城三千年》一文,其中关于甘肃泾川是阮姓起源地的考证,和史书记载的结论吻合,她们台正做百集电视片《百年隆都》,在该篇的姓氏篇中要专题介绍沙溪镇的大姓 ,这些大姓后裔不仅在当地大有作为,兴旺发达,而且有相当的人才在海外取得了显赫业绩。在中山籍阮姓中,名人有阮玲玉、阮章竞。中山每一个大姓的起源地,他们都要实地拍摄采访,追根溯源,因此,要来泾川实地拍摄采访阮姓起源地实景实物,采访有关人士,我表示欢迎。之后,电话中又多次联系交流。2007年11月26日,寒气在冬日中缭绕,沙溪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刘毅远和赵荔一行五人来泾川采访,恰巧我参加年底农村工作督查,早7时出发,晚上归来,他们在平凉地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刘玉林先生引导下,拍摄了泾川现存的阮陵、阮陵渠、阮陵书院原地等镜头,采访了刘玉林先生等当地老者。我们也才知道,中山市是全国较大的阮姓人聚居区之一,约数万人,仅沙溪镇当地世居有4000多人,在海外定居的也有4000多人。这部片子的摄制播出,对凝聚、召唤、亲情连系海外华人,共同致力中华民族复兴 ,具有超现实的深远意义。

           一、中国阮姓和越南阮姓都从甘肃泾川起源的文化意义和旅游经济价值

           阮姓在甘肃泾川起源,不单是一个姓氏起源的考证问题,而是一个超越了阮姓起源本身的文化现象,文化盛举,能还原和牵引出一幅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画卷,一部文化典故。因为中国阮姓和越南阮姓都是从甘肃泾川起源的,阮姓既是中国南方和台湾的大姓,而且是越南的大姓,仅在现代的越南国家领导人中,就有许多阮姓,如胡志明,越南共产党创党人,原名阮必成;阮文安,国会主席 ;阮富仲,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河内市委书记、国会主席;阮明哲,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志明市市委书记 ;阮晋勇,政府总理;阮太学, 越南国民党创党人 ;阮文灵, 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阮文绍, 南越总统;阮高祺, 南越总理 ;还有越南律师、政治人物阮友寿,越南国歌《进军歌》作曲人阮文高。而在古代,作皇帝的阮姓人就更多,从1533年起,有阮肇祖嘉裕皇帝阮淦 ,阮太祖靓帝阮潢 ,阮熙宗孝文皇帝阮福源 ,阮神宗孝昭皇帝阮福澜 ,阮太宗孝哲皇帝阮福濒 ,阮英宗孝义皇帝阮福溙 ,阮显宗孝明皇帝阮福淍 ,阮肃宗孝宁皇帝阮福澍 ,阮世宗孝武皇帝阮福阔 ,阮睿宗孝定皇帝阮福淳,阮宪祖章帝阮福暶 ,阮翼宗英帝阮福莳 ,阮恭宗惠帝阮福膺,郎国公阮福升,阮简宗毅帝阮福昊,阮宣宗出帝阮福明,阮景宗纯帝阮福昪 ,成泰帝阮福昭 ,阮继帝阮福晃 ,阮弘宗宣帝阮福昶 ,保大帝 阮福晪等。
           如此说来,阮姓在甘肃泾川起源,既是一个姓氏起源的问题,更是中越阮姓人以姓氏为文脉,共同寻找历史文化遗产之根的重大话题。经3000多年岁月风雨之后,姓氏起源和传承的过程成了历史,姓氏起源和传承的过程也成了文化经典、文化现象,成了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的宝贵财富。阮姓这个文化标志从甘肃泾川起源后,如何到南方,如何到越南,己有浩繁的著述,现仅从互联网上阮姓名下随意选载几个网页,足可评估出这笔文化遗产巨大的文化意义和旅游经济价值。
           福建省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的永定县情网 《永定姓氏》称:“阮姓,系自偃姓,始祖出自上古时期的羲皇少子,名夫,号瑜伯,黄帝赐其阮姓。瑜伯原居陈州(宛丘),后因佐皇帝有功,封食邑昆仑大夏之西。瑜伯医术高明,割皮疗肌,手到病除,是中华医学解剖学的鼻祖。至瑜伯第四十代裔孙阮皋陶,帝舜时代任大理官,封陇西皋地,故城在今甘肃泾川东南。舜命其制定五刑律法,为中华法治文化先驱。至商代阮髡,有功于商,受封诸侯国,因不忘世袭阮姓,在泾渭建立阮国。商末,周武王伐商,阮僖上书谏,武王不听,遂弃国而居。阮国被周吞并后,阮僖之子阮訚被武王禄为大夫,仍封邑于阮,子孙以国为姓。阮僖传下第十五代孙阮肥子后从西北泾川迁徙河南陈留尉氏县隐逸。东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阮肥子裔孙500余年不参政,阮氏在陈留发展壮大,成了声名显赫的望族,后定郡望为陈留郡。
           永定阮氏均属陈留郡,分布于2个乡(镇)11个村,总人口为323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按全国300家姓氏人口排列为第一百八十九位”。
           卓越网《中国姓氏地图 》第六部分以《以国为姓,以阮国为姓》为题说:“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阮姓自得姓以后,开始往中原迁徙,到达今河南的陈留一带时开始定居下来。阮姓在陈留一带生息繁衍,逐渐成为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家族。后来,其他地方的阮姓大多是从陈留迁移出去的”。
           西祠胡同网《龙溪凌氏宗谱》说 :“越南姓氏大多来自中国,例如阮、范、陈、吴、黎、郑、李、丁等等。越南几个王朝的开国国王本人或其始祖全为华裔,例如吴朝的吴权(冀人)、丁朝的丁部领(粤人)、前黎朝的黎桓(蜀人)、李朝的李公蕴(闽人)、陈朝的陈日煚(闽人)(煚读jiong3声)、胡朝的胡季犁(浙人)、莫朝的莫登庸(粤人)、后黎朝的黎利(闽人)、郑朝的郑检(闽人)、阮朝的阮福映(闽人)等等。同时也有古代安南征服南方占婆族、真腊族国家后引入的姓氏,数量比较少。
           阮姓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阮”为氏。
           阮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河南陈留的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禹;他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姓一下子就成为望族。
           晋永嘉年间,阮氏子孙、太子舍人瞻内迁洛阳铜驼巷。南北朝时阮氏出过宣抚使、谏议大夫,隋时出过御史大夫,唐朝时出过左仆射。宋太祖时,朝启公储任巡抚,官一直做到80岁,被封为宋靖公。 宋开禧年间,储七世孙道夫(1175~1257),任越州判官,因家于会稽藕芽池 ,遂被尊为越州阮氏始祖。元时,道夫三世孙为避元兵,迁到海滨沽渚(今上虞沽渚)。现在绍兴县的阮姓,多是那里散发出来。
           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但据阮氏家谱中的杂记记载,越南的阮氏与绍兴的阮氏是同宗。南宋时,阮姓一支南渡,一支逃难到越南。1928年,越南还有阮姓到绍兴来寻根问祖”。
           中华万家姓网、中华阮氏网的《阮姓源流与迁徙分布》论述道:
         “一、姓氏源流  阮姓源出有三:1、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二、迁徙分布 阮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阮是第九十三大姓。远祖起源于商代。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阮氏是商朝的诸侯之国,在岐山与渭水之间,后代子孙以国为姓。而根据《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全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全国。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姓一下子就成为望族。后来,陈留就成为阮氏的一大郡望。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有阮琳,为蒲田进士。”西晋的“竹林七贤”中就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世称大小阮。阮籍,字嗣宗,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蔑视礼教,常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则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音乐家阮咸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历官散骑侍郎,相传因他善弹一种四弦琵琶,而将此种乐器称为阮。阮籍的父亲阮禹,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汉末曹操幕中,也是较有名气的文学家。明朝有怀宁(今属安徽省)人阮大铖 。宋时有律学家际逸,清时有经学家阮元等”。

           二、《诗经》、《辞海》等典籍解释:阮国在甘肃泾川,阮姓起源于甘肃泾川

           《诗经》中有一首诗:“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辞海》在“阮”的辞条里,开头如此解释:“①阮,古国名,偃姓,在今甘肃泾川, 周文王所灭” 。《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②姓”。
           《诗·大雅·皇矣》这首诗描写的史实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战略准备,周围许多封国被他或攻灭或收并,唯有西北边的密须国不服,密须国在今甘肃灵台县。伐密的大意是,密须国人违抗大国的命令,带兵去打阮国(今甘肃泾川东北),打到共(今泾川县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发威力,恼将起来,便带兵去阻住密须国的兵队,不久灭了密须国。
           《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阮”为氏”。
           《中国姓氏地图 》第六部分以《以国为姓,以阮国为姓》为题说:“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全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全国”。

           三、明《平凉府志》、清乾隆《泾州志》等7部地方志对商周阮国、阮陵的记载

           (一)沿革部分记载:阮共之地
           明《平凉府志》在泾川建制沿革部分记载:“泾川商周时为阮共故地。”
           清乾隆《泾州志·地舆志》载:“泾于天文为东井,居泾之阳。商周阮共之地”。
           光绪三十三年(1907)《泾州乡土志》历史部载:
           “泾州于天文为东井,居泾水之阳,商周时为阮共,在畿内亦曰密”。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泾川禹贡为雍州之属,周为豳地,诗芮鞫之即可征也。且为阮地共地,诗“侵阮徂共”又可征也”。“商:密须子爵商侯国与阮皆隶即今本县之东半面”。“周:阮共,阮,古国名。为文王所灭,诗大雅侵阮徂共,其地在今本县东南。共,古国名,为文王所灭,其地在今本县北五里,以上均见《古今地名大辞典》,诗大雅密人不恭,侵阮徂共。郑笺:共,阮国地名,今共池是,现水泉寺中,共池犹存,即汉安定县故址,亦可考见”。“汉:安定县。《前汉地理志》:武帝三年,析北地郡;《一统志》:置安定郡;元魏改为泾州,今县北水泉寺,旧名为共池,即汉安定县遗址,古迹称为阮陵”。
           (二)古迹部分记载:阮国地名之共邑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共邑,在州北五里,诗大雅密人不恭侵阮徂共。郑氏曰:共,阮国地名,今共池是也,武王时为畿内诸侯居泾之阳,以上见《通志》”。“共池,诗侵阮徂共。郑氏曰,阮国名,今共池是也”。
           (三)金石部分记载:共阮之地
           清乾隆《泾州志》载:明济南府同知温应壁《重修水泉上寺记》中说:“古城之西,近阮陵,生木苯(★苯之后请造一字:上草字头下尊),传称紫荆山,山之麓,止水莹澈,名曰青凤泉”。
    民国三十三年(1943)出版的张维著《陇右金石录》一书收录了当时存在甘肃全境的金石文字,该书收录了温应壁写的《重修水泉上寺记》全文,并称此碑“在泾川县北,今存。”1943年此碑存,今佚。
    清乾隆《泾州志》收录的《回中山赋》(闵人、尔千氏林毓俊):“义渠之国,共阮之区,有山葱蔚,有水沮洳”。
           (四)风俗部分记载:古阮陵地
           民国十九年《泾州采访新志》载:“风俗:泾为古阮陵地,风气古茂,俗尚俭朴,士则半读半耕,农则种谷植果”。
           (五)大事记部分记载:商周之阮
           民国《泾川县志》大事记载:“商周:殷纣王壬戌十有六祀,伐密须,自阮徂共而及密须。初,西伯问太公:“敦可伐?”太公曰:“密须”。(今灵台县有阴密,故即殷之密须国,今本县东南隅亦密须地)管叔曰:“其君疆明伐之不可!”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遂自阮(国名,即今本县)徂共(阮之邑,今本县水泉寺共池是)。而及密须,人自缚其君来归。”(按《诗·皇矣篇》:“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则又在此役之后。以自称西北,彼此称王也)。
           (六)诗文部分记载:阮陵
           清宣统《泾州采访志》收录有关阮陵的诗文有:进士慕维城《高峰春雨》诗:“天半一枝笔样新,盈盈春色最宜人。地高巫峡常行雨,峰接瑶池别有春。阴借彩云飞紫盖,冷随绛雪落红茵。阮陵桃李花如许,恰好及时润泽匀”。
           举人张炜《重经阮陵书院故址七绝》诗:“学海堂前噪暮鸦,阮陵城外日西斜。摩挲断碣寻遗迹,犹有当年手种花。不到阮陵十五年,颓坦断堑尽堪邻。欲寻故址今何在,战垒萧萧起暮烟。禾黍离离一望平, 崦嵫山下暮云横。萧条村落无鸡犬,蔓草荒烟空月明。昔年曾此访回中,三度经游王母宫。今日重来怀往事,萧萧泾水又秋风”。
    民国《泾川县志》文征志载有张星南(灵台人)的《辛亥送阮陵诸生赴秋围》诗:“阮陵东去路纷纭,临歧御柸劝驾殷……(是科为咸丰御极元年)”。《丙辰再至阮陵示院中诸生》:“余三主阮陵孔昭,   佶周……”

           四、清代泾川阮陵书院及现存遗址

           清宣统(1909)杨丙荣著《泾州采访志》对阮陵书院如此记载:“书院旧名麓城,易名仰止,原建于治南嵩山之麓,道光初年移建于东门外,名曰阮陵,毁于兵,光绪八年署州牧胡韻兰改建于南关,学政陆廷黻题其名曰镜清,地址坐南向北,今改设高等小学堂,房舍共五层”。“孔昭佶(山东曲阜人,泾州知州)移修阮陵书院”。“陕甘学政翰林院编修豫章许振(★振之后请造一字:左示字边右韦)《泾州直隶州创建试院记》:“复阮陵之训诂……”。
           道光初年移建于东门外名曰阮陵的书院遗址在今县城观音阁一带,遗址可寻。
           民国十九年《泾川县采访新志》载:“阮陵书院,原建于治南嵩山之麓,道光初年移建于东门外,名曰阮陵,毁于兵”。“贾保业,字乐天,道光戊子科举人,性方谨,不求仕进,主讲阮陵书院十余年,洲其门者多以能文名”。“雷冲霄,道光已酉科选,固原州学正,升贵德厅教授,著有《防心集注》,主讲阮陵书院”。

           五、民国泾川阮陵渠及现存遗址

           民国《泾川县志》建设志记载:“阮陵渠,民国32年由阮陵乡人士史文郁(笔者外祖父)、史建功、赵静齐等商请芮丰渠工程处测量设计,呈准修筑,是年二月兴工,土工由乡民担任,石工由受益田亩之民负担,至九月工峻,渠口西自杨坡村起,东至东庵村止,计长6公里231.60公尺,宽1.60公尺,共需工料费40余万元,可灌田五千余亩”。
           民国34年,泾川县县长吴伯琼主笔《泾川县志》,在序中述其民国31年赴泾,任上做了三件事,一是敦劝绅士取当地羊毛办毛纺厂纺织,精制呢布,利丰;二为编志;三是“于泾河北岸开渠计长13华里,乃鸠集赴义之民,阅时九月告竣,定名为阮陵渠,计土方耗民工十余万,贷自农民银行者50余万,可溉农田5000亩”。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部分记载:“阮陵渠,在阮陵乡,32年由阮陵人士史文郁等创议修筑,是年九月工竣,渠口西自阳坡村起,东至东庵村止,计长6公里231.60公尺,宽1.60公尺,灌田5000余亩”。
           民国《泾川县志》金石志记载:“  阮陵渠放水联(萧毓清)地利应兴先水利,天工可夺赖人工。渠辟阮陵充国计,泽沾畎亩裕民生。”
           还载有吴伯琼(湖北松滋人)撰碑文《阮陵渠记》,全文略。
           阮陵渠,即今泾丰渠,渠还在使用。

           六、民国泾川县阮陵乡及辖域

           民国《泾川县志》户口资料对阮陵乡的记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全县14个乡镇,129保,1640甲,25234户,141333人(男81308口,女 60025口)。14个镇乡是:安定镇、丰台镇、阮陵乡、高平镇、玉都镇、飞云镇、清平乡、党原镇、窑店镇、荔堡镇、王村镇、启明乡、阳保乡、楸射乡”。
           由此可知,1948年泾川县内建制有阮陵乡,全乡有7保、85甲、1345户、7344口人,辖域在今县城北,今城关镇境内泾河北岸全属,成立时间应在1944年。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在古迹部分载:“旧城基,在阮陵乡,泾河北至县城五里”。在陵墓部分载:“赠尚书闾钲暮,在县西十里阮陵乡原上”。在教育部分载:“民国(1940~1948)泾川县阮陵乡第一至第七保国民学校共7所,教员11人,11个班,学生260人。

           七、阮陵是阮姓人的祖陵吗?

           《辞海》对陵的解释是:“1、大土山;2、帝王的陵墓;3、衰颓;4、磨砺;5严峻;6、经过,超越;7、欺侮;8、登,上升。”
           泾川健在的高寿文化人士一致认为:阮陵就是阮姓人的祖陵。因为阮在民国以前的泾川古代历史上出现时,是以地名、校名、渠名、乡名和文学作品、县志记载的形式出现,但都不以“阮”一字单独出现,而以“阮陵”出现。阮字后伴陵字,决不会取陵字本意中的哀颓、欺侮之意,而取了大土山、帝王的陵墓、磨砺、严峻、经过、超越、登、上升之意,其中心意思还是陵墓之意,因阮国确切的标志性遗址在今城关中学和背靠的山上,该山又名兼山,包含了山中有阮陵和陵字的其它褒意,兼山也显然是文化人命名,无乡民口语俗意之痕迹,乡民一般不会用兼字。这是泾川人为了纪念阮国和阮姓起源地这一重大历史史实和无价的文化遗产,在古代就作出的难得的文化贡献。

           八、阮姓人从甘肃泾川到中原、到南方、到越南的轨迹

           依《辞海》有传的阮姓名人之生平年代排序,可以看出阮姓人的籍贯有河南、安徽、江苏、广东之变化,这正是阮姓人从泾川迁徙到中原、南方、越南之轨迹。按正史有传的以出生年代排序的阮姓名人是:
           阮瑀(约165~212),汉末文学家,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其侄阮咸。
           阮孝绪(479~536),南朝梁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集《七录》一书。
           阮大铖(约1587~约1646)明末怀宁(今属安徽)人,兵部尚书。
           阮元(1764~1849),江苏仪征人,进士、学者。
           阮玲玉(1910~1935)广东中山人,电影演员。
           正史有传的越南阮姓名人有:
           阮鹰(1380~1442),越南政治家、作家。
           阮潢(1524~1613),广南国奠立基础者。
           阮嘉玿 (1741~1791),越南诗人。
           陈辉似(1743~1790),越南诗人。
           阮福映(1762~1819),称帝。
           阮攸(1765~1820),越南诗人。
           阮文惠(?~1792),称帝。
           阮庭(1822~1888)越南作家、诗人。
           民国张维著《陇右金石录》恰好有阮元的记载:“汉李广铜印,清仪征阮氏藏今佚。自(张维)注:“《阮元口经室集》:余所藏古人名印自汉至唐二十八纽,因第而录之二曰:李广其汉飞将军耶”《张澍养素堂诗集》有《李广铜印歌》,陕抚毕沅所收藏”。

           九、泾川现在能看到的“阮”之古迹、古籍与实物

           古迹有,阮国标志性原址,在城关中学内,保存完好。阮陵原址,在兼山,保存完好。阮陵渠原址,在城关镇水泉寺村一带,保存完好。阮陵书院原址,在嵩山之麓与今县城衙门口观音阁一带,保存完好。阮陵乡,在今城关镇境内泾河北一带,辖域山河如故 。”
           古籍有,明《平凉府志》、清乾隆《泾州志》、清光绪《泾州乡土志》、清宣统《泾州采访志》。民国《泾川县采访新志》、民国《泾川县志》、民国《陇右金石录》虽非古籍,著就最早的也78年了。
    实物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泾川王母宫石窟寺之阁楼板对,品相较好,板对上刻有“回中显王母灵气千转百绕恋泾芮,安定赖布衣俗手万紫千红掩阮共”句。现存的泾川古今碑刻中,阮或阮陵深藏其中,需时间和耐心与其谋面。

           十、阮姓因阮国在甘肃泾川而起源,阮陵即阮姓人氏之祖陵

           综上所述,阮姓因商周时甘肃泾川境内有阮国而起源,阮国原址背靠的兼山之阮陵即阮姓含越南阮姓人氏之祖陵。自商周至今,泾川人以诗文、地方志、地名、乡名、校名、渠名、板对为形式,自觉传承着阮、阮陵、阮姓姓氏文化,也期冀国内外所有阮姓人来阮姓起源地甘肃泾川谒祖寻根。
    2008.4.29-5.25-6.2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7: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张怀群先生为咱阮氏提供了这么丰富的史料。
    张怀群
            1979年至今出版文学作品集22部,西王母、佛教、民间信仰研究专著6部,计600万字;西王母、佛教、民间信仰等文化遗产类编著15部,计433万字;电视片(合作)21集;担任顾问、采访的电视片8集在央视国宝档案、历史频道播出。文本资料取材于《圣地泾川.西王母祖祠圣地》一书的泾川"西王母信俗",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是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兼﹚、台湾中华道教文化研究学院教授﹙兼﹚。1997年至今任泾川县政协副主席,曾任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今日泾川报执行总编辑,现兼任平凉市政协常委、平凉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本主题帖史料出自张怀群先生著的《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一书,主要内容如下:
          甘肃泾川是西王母祖祠圣地、佛祖舍利供养圣地,必然有不同凡响的地望与人望,且听张怀群娓娓道来。
            圣地历史
            60万年前的泾川大岭上:是甘肃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泾川泾明乡牛角沟出土了5万年前的"泾川人"头盖骨化石;泾川:是古人类发祥地;商周时,泾川建过两个国家;泾川,3000年历史沿革长河;周代至清代:泾州战争3000年;周代至清代:泾州战争大事记;汉代:羌族起义与安定两次东迁;北魏:战死三万多人的当原之战;唐王朝与吐蕃:泾州百年战场 ; 尉迟恭郭子仪马超范仲淹杨文广等历代名将驻兵泾川;隋唐军事重镇长武城;完颜村、阳坡村与合道之间:东汉至唐代的著名古战场之一青石岭。    圣地与皇帝皇后
           周穆王周共王与泾川;秦始皇过回中;张轨及其子孙:泾州出的皇帝;泾州至少出过12位皇后;唐初第一大战战场: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圻土庶城、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纪实、后世对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之评价、《旧唐书》、《新唐书 》对薛举的记载 、中外军事史对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的评价、李薛之战28年后,李世民到泾州,写《经破薛举战地》诗、柳宗元因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而写《泾水黄》、薛举城现状;泾原兵变使唐德宗皇帝弃京城而逃。   
          圣地与名人
          泾州与李商隐;泾州使李商隐在仕途上失败,泾州又使李商隐的爱情诗惊艳千载、李商隐在泾州的诗作、李商隐诗中,挥之不去泾州与王氏的影子、李商隐给王茂元和在泾州任上写的公文、李商隐直接写西王母的诗、王茂元、写李商隐在泾州的越剧剧目《别也难》、后世对李商隐诗歌的点评、晚唐时期最重要的骈体文作家之一、李商隐传、毛泽东喜欢李商隐的诗,以李商隐的诗作为书法练习的内容、因为泾州,成就了爱情诗的千古大师;    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状》里写段秀实任泾州刺史事;唐著名诗人王昌龄张籍温庭筠临泾川写《山行入泾州》《泾州塞》《回中作》;谭嗣同游访泾川瑶池并赋诗 ;左宗棠在泾川 ;冯玉祥在泾川;林则徐过泾川;于右任游回山在泾川北门演讲为王母宫及泾川民众题联题书;泾川:名人文化胜地。      
          圣地地望与人望
          安定胡姓:天下胡姓出安定; 网络劲传:天下胡姓出安定、胡质、胡威父子清廉美名传千载、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后世的胡氏子孙往往喜欢归宗于安定,安定胡姓成为最为庞大的分支、南方的安定书院、南方的《安定胡氏族谱》、天下胡姓出安定的原因、胡姓安定堂之源、当代泾川胡姓、胡姓安定堂和李姓陇西堂有相同的地位;
           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
           梁姓是古代泾州大姓之一,"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是目前姓氏著作和网络流行的姓氏文化关键词、形成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郡望的梁益耳世系、南方梁姓安定之根、安定梁姓名人、梁姓尼净秀曾被南北朝(南宋)太宗明皇帝、(南齐)世宗文皇帝萧长懋、(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三朝皇帝敬奉。
          甘肃泾川是阮姓暨越南阮姓起源地;
          张轨后裔:泾川(安定)张姓郡望简说;
          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泾川完颜住区解密;
          泾川吕家;大人物,甘肃有谁?泾州出了多少大人物;
          北魏临泾古墓及墓志铭在泾川南塬发现,泾州古城应是历史上早期的临泾城;
           甘肃泾川是"柳毅传书"邮票原地之一;
           泾川是因,洞庭是果――《柳毅传书》邮票为甘肃东大门积累人气和地望 ;
           六百多岁的泾川县城;
            泾川灵台地缘与皇甫氏遗产;
            灵台:中华针灸学发源地、针灸始祖皇甫谧诞生地遗产保护应用之见。
          圣地自然与民俗
           皇帝封的镇国湫:唐代的泾川丰台湫池有几百亩水面;先有镇国湫,后有善女庙;东有善女庙,西有王母宫、先有泾川善女庙,后有因善女庙而创作的唐代传奇《灵应传》、因有镇国湫、善女庙、《灵应传》,才有鲁迅为此作的批注并由鲁迅选入《唐宋传奇集》、湫池在唐代、宋代有数百亩大,"圆地数百亩";明代善女庙仍在,说明代善女湫还在 、丝绸之路泾川段古代自然生态风貌、燕子恋城飞不去、品泾川八景、老泾川齐梨、兰家山梅李子 、泾川小吃与传统文化、泾川小吃与现代文明、《泾川小吃录》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7: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泾川是西王母祖祠圣地、佛祖舍利供养圣地,也是咱阮氏的圣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8: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阮氏史料很详细,值得宗亲们好好读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8: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一天能去咱阮氏的圣地甘肃泾川走一走,看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5 2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阮礼军 的帖子

    有机会我也要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7 08: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