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7053|回复: 11

    著名笔记散文家阮葵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8 18: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葵生,字宝成、萍庐、乐君,号安甫。系我国著名的笔记散文家。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出生在淮安一个世代科仕的家庭。受家庭熏陶,从小矢志笃学,智力过人。其父阮裴园,雍正年间的进士,历任翰林阮检讨、提督湖南学政、典陕西及山西乡试、铨京都会试同考官、阶儒林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使参议。家位于勺湖南岸,并在勺湖中建勺湖草堂,供读书讲学用。
    乾隆十七年,25岁的阮葵生赴乡试中了举人,九年后在会试中以副榜入围。不久,被任命兼三馆编修,又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的重要大臣。此后,历任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使参议,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右待郎加级。他不仅居官清正,为人有节,“耿直不面谀人,人有过而面斥、退而相忘。”而且“熟精法律,屡决大狱”、“治狱以明察平允见于时”,成为“刑名总江熟谙之员”。他一生生活俭朴、好善乐施,曾捐资在京修建“淮安会馆”,帮助进京赶考的淮安人。
    阮葵生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为官,而在作文。他交游极广(后人至今还收藏全国各地名流进士、举人、学者写给阮葵生的书信文章200余件),博闻强记,多才多艺,阅历极深,特别重视国家掌故及历史的考证。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他完成了《茶余客话》的写作。这是一部很有资料价值的笔记散文集,文笔老练,选材精致,立意清新,全书原有30卷,后来通行的节缩本12卷,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科学、工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考证和趣闻逸事,还记载了清初的有关的典
    章制度及清人入关前后的建置等历史资料,对淮安的地方掌故记载得也较为详尽,对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他还著有《七录斋集》、《七录斋诗词集》,后人还根据他生前的大量司狱笔记整理成《刑述》。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9年),62岁的阮葵生不幸“中风”,亡于京师住所,后归葬于淮安城东七里塘的阮氏墓地。著名的文学家天召齐、天召南曾为陵葵生撰有《墓志铭》,全文载《山阳志》。
    作者:叶寿芝
    摘自淮安文化报1994年2月1日

    timgPV1GA0BM.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8: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阮葵生年谱

        1727年,丁未,雍正5年,1岁。
    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一个科举世家。曾祖阮晋积学累行,有声胶庠。祖父阮应韶,监生。伯父阮应商为康熙癸未进士,由中书任户部郎中、刑部治事中。父阮学浩为雍正庚戌进士,叔父阮学浚为雍正壬子进士,兄弟同入翰林为编修,一时传为佳话。弟阮芝生,乾隆丁丑进士,有诗文传世。故阮氏宗祠联云:“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

        1729年,已酉,雍正7年,3岁。
    阮学浩乡试中举,年二十八,次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进士与馆选者由大臣先期保举,学浩无人推荐,而进朝考卷雍正帝定第四名,遂引见,改庶吉士。后典试陕西,提督湖南学政,修《世宗宪宪皇帝朱批谕旨》、《皇清文颖》,《世宗皇帝实录》,校《四朝实录》,任《大清会典》纂修官总裁,满腹经纶,文思敏捷,当时馆阁大著作多出其手。

        1734年,甲寅,雍正12年,8岁。
    阮葵生入私塾,从舅父陈曾馀学习,前后凡四年。

        1737年,丁巳,乾隆2年,11岁。
    阮葵生随父至北京。

        1742年,壬戌,乾隆7年,16岁。
    春,阮学浩提督湖南学政,阮葵生随父入湘,凡三年。

        1745年,壬丑,乾隆10年,19岁。
    5月,阮葵生随父回到山阳,应童子试。

        1747年,丁卯,乾隆12年,21岁。
    秋,阮葵生中秀才。

        1748年,戊辰,乾隆13 年,22岁。
    8月,阮学浩乞假归山阳,阮葵生母亲陈氏病逝。

        1751年,辛未,乾隆16年,25岁。
    4月,阮学浩辞官归养,后应地方大吏之请主持淮阴书院,前后凡八九年,任其事而却脩脯,严立课程而宽责其效,奖掖后学,不遗余力,故申西以后淮乡之取科名者多出其名下。

        1752年,壬申,乾隆17年,26岁。
    3月,阮葵生乡试中举。
    1753年,葵酉,乾隆18年,27岁。
    诗集《十载删余集》(上),收录1747年以来的作品。

       1755年,乙亥,乾隆20年,29岁。
    诗集《十载删余集》(下),收录1754年以来的作品。

       1757年,丁丑,乾隆22年,31岁。
    乾隆第二次南巡,阮葵生父阮学浩及叔父阮学浚于淮安迎銮于红花埠,进献诗册,得到称赞,获赏大缎一匹。
    葵生至沛县,设馆授徒。诗集《彭城集》,收录1757年至1758年旅沛期间创作的诗歌。

       1758年,戊寅,乾隆23年,32岁。
    阮葵生至浙江天台,就学于名儒齐召南(公元1703—1768年),齐召南由雍正11年博学鸿词荐,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与阮学浩在翰林院共事多年,乾隆14年因坠马受伤归乡。弟阮芝生也曾从其问学。诗集《越角吴根集》(上),收录 1758至1759年的创作。

       1759年,己卯,乾隆24年,33岁。
    冬,阮葵生离开天台,12月抵北京。诗集《越角吴根集》(下),收录1759年的创作。
       1761年,辛巳,乾隆26年,35岁。
    阮葵生参加会试,取中正榜,授内阁中书,充方略通鉴辑览两馆纂修官,军机司员处行走。
       妻邱氏因痢疾病故。

       1762年,壬午,乾隆27年,36岁。
    乾隆第三次南巡,途经淮安,邀见阮葵生父阮学浩,亲切地询问许多事情,赏赐大缎一匹。阮葵生好友程晋芳因献《江汉朝宗赋》四章,乾隆大为赏识,赐举人,授中书舍人,协办侍读事,后充方略馆纂修。
    诗集《红蕉馆集》,收录1761年以来的创作。

       1764年,甲申,乾隆29年,38岁。
    9月6日,父病逝,阮葵生返乡丁忧。

       1767年,丁亥,乾隆32年,41岁。
    阮葵生服阙入都,弟阮芝生任浙江吴兴令。浙江天台齐周华因著《祭吕留良》一文被告发,经乾隆帝钦准,依大逆罪凌迟处死,子孙四人从宽监侯,秋后处决。齐周华堂兄,即阮葵生师齐召南,也因为曾为其文作序被捕,家产充公,后被宽免放归,不久便病死。
       诗歌结集为《勺湖集》、《晚移集》。
       1768年,戊子,乾隆33年,42岁。
    诗歌结集为《七峰集》(一)。

       1769年,己丑,乾隆34年,43岁。
    清兵分三路大举进攻缅甸,大败。自乾隆30年以来,以“张国威”为名连年兴兵,调兵数十万,损失总督以下将领数人,耗费响银1300万两,以失败而告终。阮元《阮葵生传》所说“缅甸不清,公入值甚勤”即指此事。
       诗歌结集为《七峰集》(二)

       1770年,庚寅,乾隆35年,44岁。
    诗歌结集为《七峰集》(三)。

       1771年,辛卯,乾隆36年,45岁
    任刑部主事。诗歌结集为《西山集》。

       1772年,壬辰,乾隆37年,46岁。
    正月,为查禁焚毁违碍书籍,“寓禁于征”,乾隆传谕直省督抚学政,广泛搜访民间书籍,汇送京师。
    阮葵生兼理刑部云南司,总办秋审。诗歌结集为《瓶花书屋集》。

       1773年,葵巳,乾隆38年,47岁。
    开设《四库全书》馆,以郡王永瑢、大学士刘统勋、于敏中等人为总裁官,兵部待郎纪昀、大理寺卿陆锡熊为总纂官主持编务,一时著名学者陆费墀、戴震、邵晋涵、王念孙、姚鼐、翁方纲、周永年、朱筠、任大椿、金简、程晋芳等都入馆,分任编务。至乾隆52年完成,共收先秦至乾隆间的图书3461种,79309卷,分装36304册。先后抄写七部,分藏于北京、沈阳、承德、镇江、扬州和杭州等地,其中南方三部可供士人阅读。阮葵生承修《西域志》及《同文志》二书,对新疆地理人文环境很熟。
        乾隆癸巳春三月,随圣驾恭谒泰陵,巡视永定南北运河及淀神庙工程;恭奉皇太后巡幸津门。诗歌结集为《春淀集》。

        1774年,甲午,乾隆39年,48岁。
    8月,山东寿张清水教首领王伦领导农民起义,攻下寿县、堂邑、阳谷、监清等城,朝廷震惊,命大军进剿。王伦兵败自焚,上千人战死,两千余人被俘,起义被镇压,阮葵生升任刑部员外郎。主审王伦一案。诗歌结集为《春草轩集》(一)。

        1776年,丙申,乾隆41年,50岁。
    阮葵生升任刑部郎中,向同乡官僚募捐修建方便乡人来京的淮安会馆。诗歌结集为《春草轩集》(二)。

        1777年,乾隆42年,51岁。
    江西新昌县举人王锡侯编纂《字贯》一书时摘取《康熙字典》内容,被仇家告发。乾隆亲阅《字贯》,在凡例中发现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的名字开列不讳,大为震怒,说:“此实大逆不道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不道律问拟。”(《高宗实录》卷1043)王锡侯被捕斩决,子孙五人斩监候,所著书概行销毁。江西巡抚海成被乾隆申斥革职,交刑部治罪。

        1778年,戊戌,乾隆43年,52岁。
    诗歌结集为《春草轩集》(三)。收录1777年以来的创作。

        1780年,戊子,乾隆45岁,54岁。
    阮葵生在政绩考核中被列为一等,改任监察御使,因病请假,归山阳休养,诗歌结集为《听鸿集》(一)。收录1779以来的创作。

        1781年,辛丑,乾隆46年,55岁。
    诗歌结集为《听鸿集》(二)。

        1782年,壬寅,乾隆47年,56岁。
    冬,乾隆谕:“秋审,当促之来。”遂入都,补监察御使。12月,特旨以四五品京官堂用,擢通政司参议。诗歌结集为《得请集》。

        1784年,甲辰,乾隆49年,58岁。
    诗歌结集为《拙庆斋集》(一),收录1783年以来的创作。

        1785年,乙巳,乾隆50年,59岁。
    4月,擢刑部右待郎。秋审平允,复邀褒奖。诗歌结集为《属车集》、《拙庆斋集》(二)。收录1784年以来的创作。

        1786年,丙午,乾隆51年,60岁。
    阮葵生编纂《秋谳志略》,“而后规矩略备,中外言秋勘者依之,并比附历年成案,故秋、朝审会议,其持异特奏者,每不胜焉。”(《清史稿·刑法志》)。
    诗歌结集为《拙庆斋集》(三)。

        1787年,丁未,乾隆52年,61岁。
    扈从滦河,复校文津阁《四库全书》,交部优叙,和诗三十首。

        1789年,己酉,乾隆54年,63岁。
    诗歌结集为《拙庆斋集》(四),收录1788年以来的创作。
    2月21日,病逝于北京。
        注:此材料由淮阴师范学院王泽强教授为写阮葵生一书,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政法大学图书馆以及上海图书馆、南通图书馆、楚州图书馆查阅,还到阮氏后人查阅阮氏家谱等相关资料收集而成。
        摘自1873年同治续编《山阳县志》十四卷十九页记载:
    将检讨阮学浩墓,编修阮学浚墓,刑部待郎阮葵生墓,永定河同知阮芝生墓,以上四墓俱在七里塘,列为古迹。
         顺天通判,直隶总督胡季堂与阮葵生通信手迹
    现存乾隆年间当朝36位大臣与阮葵生互致信函真迹达百份,谨摘取顺天府通判、直隶总督胡季堂(此人曾首劾和坤二十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8: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阮葵生的家世及其《茶余客话》
    一、阮葵生的家世
    以《茶余客话》著称于世的阮葵生世居淮安新城北辰坊,另在城内勺湖建草堂别墅。世代科士,崇尚治学,热心乡里教育。
    阮葵生的父亲阮学浩系清代雍正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提督湖南学政、典陕西、山西乡试,铨京都会试同考官,阶儒林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参议。他一生治学严谨,博学多才。曾“刊《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及《学约》以训士子”。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四十九岁的阮学浩陈请辞官,回乡奉母。在他著名的书屋“勺湖草堂”读书讲学。“十余载遂后出山,曰取淮海士,奖掖而成之数百人”。阮氏房舍建于勺湖南岸,而草堂建于勺湖之中。后改建为书院。公元1773年,房舍由勺湖南岸迁至东门大街,由皇清批准新建“太史阮公祠”。雍正年间,淮安文风兴盛。当时,丽正书院(旧址在今淮师)和魁斗文书院(旧址今淮中)。经常延请裴园公讲授治学。阮学浩见府、县学维修不善,便发起创立公益团体“洒扫会”,邀约两庠人士集资修葺,而他总是资助最多。此外,他还将家中的书籍百余种赠送给丽正书院,供诸生攻读。
    阮学浩生有二子,长子阮葵生(公元1727—1789年),字宝成,又字萍庐,乐君,号吾山,晚号安甫。累官刑部右待郎,以其《茶余客话》著称于世。次子阮芝生,因叔父阮学浚无嗣,“出为学浚后”。乾隆进士,官德清知县,由于为政清廉,诰授“奉政大夫”直隶永定河北岸同知。
    阮葵生无论在成名之前,还是为官以后,都热心乡里的教育事业,一直赞助父亲亲手创立的“洒扫会”。为了使集资能够发挥“一劳永逸”之
    效,他建议筹款存典生息、购置田产。交庄氏屯粮起租,以备办学之资。故阮氏庄园——鹅钱庄(在今东门外尚庄东南),素有“一千庄”之称,而性质上与地主庄园回然不同。
    阮葵生生有二子,长子阮锺琦,候补布政司理问,但终身未仕,一直在家秉承父亲遗志,监督“洒扫会”,同时恪守《会约》,严禁从中贪污作弊。次子阮锺景,顺天府王正榜举人,岁而立之年早亡。
    从晚清开始,阮氏家道中落,一厥不振。虽然,遗稿、遗书较广,但逐渐散轶。所幸,阮葵生的六代孙阮再庵老人,现年七十有五,尚能记忆追朔先祖遗事,尤其是乾隆四十七年由阮葵生、阮芝生重修的《山阳阮氏家谱》、(勺湖草堂收藏的刻版分上、中、下三卷)今失而复得,尚存淮安图书馆,这对研究雍、乾时期的淮安文化历史、地方掌故以及阮氏家世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山阳阮氏家谱》得知,阮氏原籍在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枣儿村,从武德公一代起,于元未定居淮安,山东潍坊尚有阮氏分支。另据《续纂山阳·名人墓》记载,阮学浩、阮葵生父子殁后均葬于七里塘(今淮安城东乡赵徐村以南)阮氏墓地。著名的文学家天台齐召南,曾为阮葵生撰有《墓志铭》,全文载入《山阳县志》。
    二、阮葵生的一生
    阮葵生生于翰墨世家,天资早慧,智力过人,从幼年开始,就矢志笃学。据《山阳志》记载:“生而才识卓越,为文下笔立成”。孩提之年的阮葵生,小名叫大宝,弟弟阮芝生叫二宝。因父亲供职外省,兄弟俩一起从师受业。有一天,老师因事外出,他们就顽皮起来,竟忘了温习课业,老
    师回来发觉后,为了惩戒今后,就故意用他俩的名字出联嘱对。上联:“葵生芝生,一对畜生”,芝生急得瞠目结舌,而葵生却不慌不忙,略加思索,即脱口而出对出下联:“大宝二宝,两个活宝”。工稳严整,堪称绝妙,深得老师赞许,人皆以“神童”称之。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阮葵生乡试中举人。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会试南宫得副榜入帏,兼三馆纂修,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历官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史、通政司参议。因其“治狱以明察平允见称于时”,诰授“光禄大夫右待郎加四级”。他居官清正,为人有节,“耿直不面谀人,人耻过而面斥,退而相忘”。及官刑部二十多年“熟精法律,屡决大狱”,“刑名总汇熟谙之员”。
    阮葵生博闻强记,多才多艺,一生交游极广。居刑部后,被朝野上下誉为“司寇公”。他虽“昼夜询供无少闲,而校书和诗如常”。他在京都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瓶花书屋”,作为文翰荟萃的场所。他同《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礼部尚书纪晓岚《四库全书》编纂之一,榜眼出生的陈万青等人唱和诗词,往来甚密。
    阮葵生一生生活俭朴,如善乐施。京师有座“松筠庵”是明朝杨建成的故居,后改为祠堂。因其年久失修,阮邀请同仁捐资修复。他还在北京“改建淮安会馆”乡人谒选应试赴都者,皆助以道义,因此,深得世人敬仰。
    据史载,阮葵生有一次祀祭天坛坠马受伤,乾隆帝闻之,特谕“此后乘轿勿骑马”。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阮葵生因体肥胖,步履维艰,不幸“中风”(即脑溢血)殁于京师,后扶柩回乡,享年六十二岁。
    三、阮葵生的著述
    阮葵生一生涉世较广,阅历较深。“少待父亲师,即识国家掌故”,尤其注重历史考证。他新著的《茶余客话》,“记前型,搜逸事,证典物,多有未经人道者”(《中国名人大辞典》),是近二百年来很有资料价值的笔记著述。该书对淮安的地方掌故轶事记载的比较详尽,对于研究淮安地方史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文学史料记载:阮葵生的《茶余客话》约写成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71年),全书原三十卷。王锡祺印本为二十二卷,旧时通行节缩本仅十二卷。其文笔老练,选材精致,立意清新,内容包括政治、历史、科学、工艺、文学、艺术等。还记载清初的有关典章制度及清人入关前的建置等历史资料。
    阮葵生生前,记有大量司狱笔记,他通过刑案汇总,善于总结经验,立论准确,见解精辟。在他死后,后人曾经根据他的手稿专门为他整理一部《刑述》,很有借鉴价值,可惜的是今已失传。
    此外,阮葵生还著有《七录斋集》、《七录斋诗词集》、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初秋,他写有《忆勺湖草堂》以及《忆家园杂诗》十一首,均收入《山阳阮氏家谱》。
                                              作者:王汉义
                                                   摘自淮安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8: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阮葵生集》正式出版发行
    阮文  叶寿芝
    由农工民主党淮阴师院支部副主委王泽强博士承担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阮葵生集》上、中、下卷已经完成。此卷用繁体字,从右向左竖排行书写,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阮葵生(1727——1789),字宝诚,号吾山,晚号安甫,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人,乾隆壬申科举人,辛巳会试取中正榜,历任内阁中书、刑部侍郎等职,是载入《清史稿》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他是乾隆的亲密诗友,乾隆曾多次在朝廷上当众称赞他的才华。淮安名人馆中对他有专题介绍。
    阮葵生出生于显赫的科举世家。七世祖阮嘉林任湖广长沙府益阳知县御史乡贤者举天下清官第一;淮安府署吏科有廉政展览。十世祖曾祖阮晋是有名的田园诗人,当时与著名学者阎若璩齐名;祖父阮应韶是监生;乡贤者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以直言敢谏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濬都是进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都担任过学政,同被任命为大权在握的科举考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岁中进士,任内阁中书、永定河北岸同知等职,善诗文,与阮葵生一起被时人誉为“眉山兄弟”。阮氏大门、祠堂对联“一门四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翰林成双,清官第一”。祖孙三代婆媳四位浩赠一品夫人。阮氏有五座墓列为古蹟:吏部给事中阮应商翰林院编修阮学濬、翰林院编修阮学浩,刑部侍郞阮葵生,永定河同知阮芝生。(摘自1873年同治续  “山阳县志”十四卷十九页)。阮氏家族曾十分热心地方文化教育及慈善事业,为淮安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
    阮葵生一生勤于著述,朝廷每有庆典则贡辞献赋,诗文创作从不间断,留下了大量的文稿。他晚年自订诗文为《七录斋集》二十四卷,《茶余客话》三十卷,《阮氏族训》和《阮氏家谱》若干卷,但生前都没有公开出版。其中,《茶余客话》是他最负盛名的著作,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史地、科学、工艺、文学、艺术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长期以来,他的作品主要以稿本、刻本的形式保存在一些图书馆中,鲜为人知,普通读者很难见到。
    王泽强博士于2004年起开始研究“山阳阮氏家族”,先后在《江苏地方志》、《新国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清代山阳阮氏家族的崛起与贡献》、《〈荼余客话〉的文献价值》、《阮葵生的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论阮葵生的辞赋创作》等系列学术论文。2005年,又承担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阮葵生集》,该项目还得到了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淮阴师范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的大力支持。为此,他曾到楚州、泰州、扬州、南京、上海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图书馆等搜寻阮葵生的文稿,多次登门拜访阮葵生的后裔,并查阅、采录他们家藏的珍贵文献,历时五年,终于整理出近一百万字的《阮葵生集》,并于20096月付梓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阮葵生集》包括《七录斋诗钞》、《七录斋文钞》、《西曹议稿》、《荼余客话》、《风雅蒙求》等内容,收录了阮葵生的主要作品,是第一部全面反映阮葵生创作和学术成就的著作。此外,此书还收录了各种文献资料中的阮葵生传记、评价材料,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丰富了内容为文楚州增添光彩,为进一步研究阮葵生及阮氏家族提供了便利。
             
          附上:《阮葵生集》上中下卷书籍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8: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阮葵生圣旨
    阮葵生圣旨,缎面墨写,字体从上往下,自右向左排列,“奉天承运”四个为墨书黑字,后面是八行朱色红字和八行绿字,每行十三字,落款为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款上钤印,再后面为一竖行满文字,钤印。朱色红字中内容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官在禁林时掞天庭之藻班承纶阁还依册府之光尔内阁撰文中书舍人阮葵生温醇著誉恪谨持躬质有其文撰述分劳----”, 后面绿字中内容有:“----宜分齐礼之荣尔内阁撰文中书舍人阮葵生之妻邱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珅的老师吴省兰写给阮葵生的手迹

    吴省兰亲笔写给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人阮氏第十三代阮葵生的这份手迹,从清朝收藏至今,经过漫长的朝代变迁,战争的硝烟,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在阮宝珍和叶寿芝老夫妇和前辈们的代代相传精心收藏下,手迹保存完好。这些珍贵的墨宝成为阮家唯一的、最珍贵的传家之宝。
    阮葵生(1727——1789),字宝诚,号吾山,晚号安甫,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人,乾隆壬申科举人,辛巳会试取中正榜,历任内阁中书、刑部侍郎等职,是载入《清史稿》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他是乾隆的亲密诗友,乾隆曾多次在朝廷上当众称赞他的才华。淮安名人馆中对他有专题介绍。阮葵生出生于显赫的科举世家。七世祖阮嘉林任湖广长沙府益阳知县御史乡贤者举天下清官第一;淮安府署吏科有廉政展览。十世祖曾祖阮晋是有名的田园诗人,当时与著名学者阎若璩齐名;祖父阮应韶是监生;乡贤者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以直言敢谏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濬都是进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都担任过学政,同被任命为大权在握的科举考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岁中进士,任内阁中书、永定河北岸同知等职,善诗文,与阮葵生一起被时人誉为“眉山兄弟”。阮氏大门、祠堂对联“一门四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翰林成双,清官第一”。祖孙三代婆媳四位浩赠一品夫人。阮氏有五座墓列为古蹟:吏部给事中阮应商翰林院编修阮学濬、翰林院编修阮学浩,刑部侍郞阮葵生,永定河同知阮芝生。(摘自1873年同治续  “山阳县志”十四卷十九页)。阮氏家族曾十分热心地方文化教育及慈善事业,为淮安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阮葵生一生勤于著述,朝廷每有庆典则贡辞献赋,诗文创作从不间断,留下了大量的文稿。他晚年自订诗文为《七录斋集》二十四卷,《茶余客话》三十卷,《阮氏族训》和《阮氏家谱》若干卷,但生前都没有公开出版。其中,《茶余客话》是他最负盛名的著作,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史地、科学、工艺、文学、艺术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长期以来,他的作品主要以稿本、刻本的形式保存在一些图书馆中,鲜为人知,普通读者很难见到。
    吴省兰(约1763-1810年),字泉之,号稷堂,南汇(今属上海)人。清藏书家,乾隆举人,赐进士(四十三年),官工部佐侍郎,降补侍讲,升侍读学士。自少博闻多学,喜聚书,搜罗文献勤奋。乾隆三十九年充《四库全书》馆分校官。历任湖北、顺天、浙江提学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藏书甚精。与兄省钦均以博学名。于嘉庆中辑刊《艺海珠尘》丛书8集,收书136种。由钱熙辅续辑壬、癸2集,收书42种。内容包括经学、小学、地理、掌故、笔记、小说、天文、历算、诗文等,绝大部分是宋代以后的著作。在乾隆初年,吴省兰就游学京师,以他的学识博得了人们的推崇,经过众人的举荐,他出任咸安宫官学的老师。此时的和珅正在咸安宫官学中一心进学,吴省兰自然也就是和珅的老师了。当时,吴省兰想通过科举晋身,因为是咸安宫官学的老师,所以就在顺天府参加乡试。顺天府乡试的考题由皇上亲自拟定,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上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根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吴省兰听说和珅是当年的主考官,便登门拜见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先生,自称弟子。和珅大为惊讶,不知道自己的老师何以如此。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兰由老师变做了和珅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了。
    吴省兰的手迹中,诗文中吴省兰感慨很深,深感北宋的王曾、富弼、许亢宗,明朝徐有贞戚继光的英才。王曾(977-1038年)  北宋益都人。官至宰相。他少年志大,勤奋读书,文章极佳,远近闻名。于公元1002年获得乡贡试、礼部、廷对三个第一。其状元及第后,为官敢于直谏,凡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则大力提倡,凡不利的事就力除其害。皇帝对王曾倚以为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辅佐仁宗皇帝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他整顿吏治、不徇私情,选贤任能,力荐范仲淹和包拯等人,并委以重任。王曾资质端厚,自俸甚俭,每出任地方官,常自出薪俸为地方办一些好事。富弼(公元1004-1083年)  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他,勤政爱民,深得青州百姓拥戴。他一心为民、不计个人得失,赈灾救民,救活50余万人。皇帝对富弼青州救灾的壮举大加赞赏,派使臣前来褒奖,升富弼为礼部侍郎。富弼对皇帝的赏赐坚辞不受,并让使臣转告皇帝:“恤灾赈乏,臣之职也!”。另外,王曾、寇准、曹玮、庞籍、李迪、赵抃、张方平、吴奎、程琳、刘挚都曾任青州知州,加上富弼、范仲淹、欧阳修,总称“十三贤”。 许亢宗,宋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徽宗时,任尚书司封员外郎。宣和六年(1124年),金太宗继位。次年正月,受命充贺大金皇帝登宝位国信使。金太尉于宴上自夸无敌于天下,他加以驳斥,不辱使命。所作《宣和乙己奉使行程录》,记述出使经过及见闻甚详。徐有贞(1407-1472年)初名珵(ting第三声),字元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号天全。生于明成祖永乐五年,卒于宪宗成化八年,年六十六岁。宣德八年(1433)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编修。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戚继光(1528-1588年)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
    吴省兰亲笔写给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人阮氏第十三代阮葵生的手迹,上称“吾山大兄老先生削正”,敬请阮葵生指正诗文,结尾“稷堂愚弟吴省兰呈本”,表达了对阮葵生多么的尊重。这份手迹是吴省兰察访民情后写给阮葵生的,通过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亲笔呈本给阮葵生,在诗文中生动的描述了地形的险峻、山河的秀丽和民间的风土人情。在诗文中流露出要从百姓疾苦出发,学习前人的英才,不以朝廷是非为是非的为政精神。勤政爱民,要关注百姓疾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值得后人借鉴。

    请责任编辑审阅发稿!谢谢!
    图:吴省兰亲笔写给阮葵生的这份手迹图一份,由叶寿芝提供。
    文:阮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9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籍在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枣儿村(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县)淮安还有阮葵生的后裔吗?可以来江西寻根,与我联系,樟树是我们邻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1: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军真有心,收了这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6 04: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