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1910|回复: 1

    中国四大贤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2 12: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一)



    孟母三迁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是一部记录了他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典故】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三声]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典故】孟母断织


    (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选自《列女传》
    (释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二)


    岳母刺字


    岳母(?~公元1136年春)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深明大义,励子从戎,并在岳飞背后刺字“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晚年姚太夫人随岳飞军中奉养,绍兴六年春病逝鄂州,宋高宗赐葬于庐山,埋于株岭。因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形似卧虎,因此名之“卧虎舔尾”。
    岳飞(1103年—1142年),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汉族。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二十六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在其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典故】岳母刺字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有人前来叩门。岳飞把那人接到屋中,谈话中才知道来人是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因杨么久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来聘请前去相助。当下王佐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
        王佐走后,岳飞进去将这些细细说与母亲。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便将衣服脱下半边。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岳母流泪道:“孩儿,你怕娘的手软,故说不痛。”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将醋墨涂上,使永远不褪色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三)




    画荻教子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四)


    教子惜阴


    陶母(公元243--318年)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时常诫子务“使结交胜己” (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在乡里广为传颂,大家尊为“贤母”。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她去世后,人们遵其遗嘱,将其葬于新淦县城十字街右(今新干县城金川镇十字街2号),享年75岁(其碑石珍藏在新干县博物馆)。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典故】教子惜阴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小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小陶侃两只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侃儿,这些天老师教了你什么课文呀?”


    “娘,老师最近教我们读《贤文》。”


    “哦。”湛氏记得孩时也念过此书,“侃儿,你背得出来吗?”


    “背得。”小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给娘听。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按手叫小陶侃停下,问道:“这两句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


    “呃,光阴……这个,日月嘛……就是……”小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他: “侃儿,这是什么?”


    “梭子呗。”


    湛氏接着边织布边指着手中来来去去的梭子问:“侃儿,你看这梭子来去匆匆,快不快呀?”


    “快,真快!”


    “对,这日子一天天飞快地过去,就象织布的梭子,射出的箭一般快呀。”


    “哦,原来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讲的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啊!”小陶侃茅塞顿开。


    “是呀!侃儿,像你这样读书不用心,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不可惜呢?”


    “可惜!”


    “既然可惜,该怎么办?”


    “娘,儿懂了。儿要去借光阴,用功读书! ”


    “这就对了。崽啊,从现在起,你定要用功读书,切莫浪费光阴。”


    小陶侃望着慈母那温和而期待的目光,顿然好象懂事了许多。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陶侃为官以后,也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


    后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今新干县皮革厂)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尔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金川望江楼” 。


    【典故】截发筵宾


    湛氏拉扯着小陶侃,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室如悬磐”,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呢?陶侃一时手足无措,过意不去;范逵也显得尴尬。湛氏见状,连忙上前热情招呼客人,同时要侃儿和客人聊聊天,叙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问题。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怎么办呢?湛氏习惯地用手捋了一下鬓角,顿时想出了办法。她趁客人们闲坐寒喧之际,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咔嚓”一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旋即出门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还有柴火、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也难寻觅,湛氏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范逵等人,深为感动,连声赞道:“非此母不生此子!”(《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母亲”截发筵宾”的待人美德,深深铭刻在陶侃心上。故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典故】送子“三土”


    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要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


    “娘,孩儿记住了。”陶侃说。


    “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疑惑不解。


    “是的。”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了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


    来到官府上,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典故】封坛退?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带了一坛鱼?(腌鱼)送交母亲。


    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发表于 2013-11-2 09: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