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2808|回复: 2

    阮籍故里与阮籍墓考(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3 16: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阮籍陈留尉氏人。”历代文献均无争议,尉氏名符其实的可以称谓阮籍故里。自隋唐以来尉氏号称“三贤故里”三贤者:尉缭、蔡邕、阮籍也。
    近人有探讨阮籍居住村庄之所在者,本无可非议,这是好事,但其方法不当,在文献和出土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仅依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封府志》①古迹篇第294页载:“阮村 在尉氏县北。阮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即此。”有人据此认定阮籍故里在尉氏县北某某里的某村,缺乏进一步的考证,匆忙做结论,笔者视为不妥。并立碑以记之,吾认为更为不妥。这将给后人学习和研究历史造成诸多不便,而成为始作俑者。
    笔者借此聊表拙见,以求方家指正。理由有三:
    一、一般史志对古迹的记载惯例是:
    1、该古迹距县城(或府城)不超一里的,均不记里数。一里多点的,多加“许”或“余”字,如:明·嘉靖《尉氏县志》寺观篇“兴国寺在县东一里许,南营保,宋太平兴国年间建,累遭兵燹,止存塔一座……”。
    2、相距县或府城较远的古迹,有明显的地理地貌特征的一般也记里数,并以特征标之。如:明·嘉靖《尉氏县志》祠庙篇“蔡相公庙在县西四十里燕子陂,其断碑上截犹存,云:蔡邕赴洛,其徒阮瑀辈饯之于此,缱绻不能别者累日。邕既殁,复相与追慕之,立庙焉。嘉靖二十五年,里人李廷宪,因其废址重建。”
    再如《开封府志》古迹篇第292页载:“孟庄 在杞县西二十里。按北宋辕录云,过范郎庙,其地名孟庄,有孟姜女庙。”又载“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
    二、从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分析
    1、《三国志· 卷三十一· 魏书二十一·阮瑀》:“瑀少受学于蔡邕。”阮瑀约生活在160—212年,而蔡邕约生活在132—192年,古时称少年一般指十岁左右,最大也不超十五岁,若当时蔡邕住在其老家尉氏的圉村(汉和三国时圉人驻地,后成村延续至今),而阮瑀住在阮庄,两家相距仅三公里余,蔡邕若住在新家蔡家庄,相距也不到十五公里,而阮瑀住县城相距也就十六公里余,二人同居县城,那就近在咫尺了,做为一个少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阮瑀不太可能跑更远的地方去求学吧。
    2、如前,明·嘉靖《尉氏县志》所载阮瑀等送蔡邕赴洛,西去在尉氏县边界的燕子陂饯行处,后闻蔡邕被王允所害。为悼恩师,在此立庙。至明嘉靖二十五年,当地人李廷宪,又在其废址上重建蔡相公庙。以及民国二十二年《尉氏县志稿》陂泽池湖表载“雁(燕)子陂》在县西高村保,广五百二十步,长一千三百步,君李庄南。”
    3、清·道光《尉氏县志》村镇篇载“靳庄在县南”,到民国二十二年《尉氏县志稿》“区属村表载“靳庄城南二里,百堽保”。而黄水淹后此村已经不复存在。
    4、明末的著名文学家阮汉闻(1558—1636),字太冲,号诞伯,人称由东子。阮汉闻本浙江人,汉闻刚刚到弱冠的年龄,就参加了京城的考试,一举而夺冠,遂就读于国学,当时其声名誉满京城。后奉命保护潞藩王就封,因寻访祖源三贤里,而于尉氏县城内旧道南居以家焉。以尉氏为阮氏祖居,于万历庚子(公元1600年)年徙居尉氏县之在坊保。
    5、明·嘉靖《尉氏县志》古迹篇载“啸台县城内之东、晋阮籍舒啸处(旧志作阮籍台,总志作啸籍台)。”
    6、明·嘉靖《尉氏县志》祠庙篇载“七贤庙,在县东南四十里段庄保。毁于金末。今即阮嗣宗庙,中塑七贤之像,其状貌武勇,殊非当年潇散气象。故老咸云:与昔年之象设大不类。”
    在七贤庙内曾树有一高大之巨碑,碑上镌刻有唐代秘书正字李京亲书“重建阮嗣宗庙碑”。世人将该碑称作“石柱峰”。尉氏历代县志碑碣篇均记有该碑文,其文中有“竹林乐志,蓬池养神。振百代之风骚,作七贤之领袖。……在县东南隅计数五十里,择其善地以葬贤人焉。其坟也,势压龙头形高马鬣。万家耆老,共建灵祠。……”之词,我们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其墓在尉氏东南,同时也描述了阮籍墓气势和形状,这也是最早记载阮籍墓所在方位的文献。
    由以上文献记载可见阮籍原住之道南,应在尉氏县城之内,阮村应在县城近郊不足二里之内。特别是啸台在县城内,阮籍居道南,想必离啸台较近,才能经常登台舒啸,而不可能常跑几十里远从什么阮村、阮庄、阮家、阮寨……来舒啸,那样恐怕也太累了。
    三、再谈阮籍墓之所在
    1、明·嘉靖《尉氏县志》宅墓篇载“晋阮籍墓在县东南三十里段庄保(《一统志》所载不同者,已见前《宅墓》之下)。”即“晋阮氏宅阮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出咸本传),(按《一统志》载阮籍宅在河南府城②东谷水东南。又有墓在新安县西。籍为建安才子,尉氏阮瑀之子,晋以来人才、族望甚盛。其宅墓与祠台碑刻,诸子孙相传迄今无异。而《志》乃云尔者,其别有游寓之室及或有讹传之冢邪?是则未可知也。)
    2、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封府志》陵墓篇载“阮籍墓在尉氏县东南三十里,新安亦有墓。”
    3、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籍贯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自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八月十七日,阮元任河南巡抚。十一月十三日,升任湖广总督。阮元在河南仅三个月,百忙之中他亲赴尉氏县阮籍墓前祭祖,并亲书“魏关内侯散骑常侍嗣宗阮君之墓”该字体犹如阮籍的性格一样,有一股傲然不屈之势。尉氏的阮籍后人得此墨宝,镌刻于石,立在阮籍墓墓前。
    二百余年来,阮籍墓历经兵燹和水患,特别是大跃进焚石烧灰、文革破四旧的浩劫,在阮庄各姓村民不惧风险的保护下,此碑依然屹立在阮籍墓前,实在令人感动和欣慰。阮籍墓于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有以上文献记载可见阮籍墓在哪,理应没有问题了,也不用怀疑经史学家阮元到尉氏阮籍墓前祭祖,缺乏考证,草率从事了吧。
    结  语:
    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或发现新的文献记载前,我们可以存疑,但绝不能妄下结论。故而笔者认为:我们还是以现有证据为重,而尊重历史吧:
    阮籍与阮咸宅,理应在尉氏县城内,小东门内路南,距啸台不会太远之地。
    阮籍墓在尉氏县城东南小陈乡阮庄村附近也是无疑的。

    王小秋  文博副研究员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

    2017年5月8日于陋室


    注:
    ————————————————————————————————
    ①、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封府志》整理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②、河南府城即今洛阳城。

    发表于 2017-5-30 10: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7 07: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